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句话源自禅宗公案,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描述了人对事物认识的三个阶段:初识时直观的理解,深入思考后的困惑与质疑,以及最终回归本质的领悟。

初见时,“看山是山”,这是一种单纯而直接的认知。就像孩子第一次看到山,他们不会去探究山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如此巍峨,只单纯地认为那就是一座山。这种状态简单明了,却也容易流于表面。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思考的深入,“看山不是山”。此时,人们开始怀疑眼前的一切,试图理解事物背后的真相。他们会问:“这座山真的只是山吗?”于是,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地质构造,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存在的意义,甚至从宗教的角度祈求山神庇佑。这一阶段充满疑问与探索,让人不再轻易接受表象。

然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这些复杂的思考,达到“看山还是山”的境界。这时,人们已不再纠结于表面或深层的意义,而是接受了事物的本来面貌。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人生百态,都回归到了最本真的状态。这种境界并非否定前两个阶段的价值,而是将它们融合,让我们在复杂中找到简单,在迷茫中寻得清晰。

这三重境界不仅适用于对自然景观的认识,也适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生活中有太多事情看似复杂,但当我们学会放下执念,回归初心,便会发现一切其实都很简单。正如那座山,无论我们如何解读,它始终在那里,静默而永恒。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