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是一个汉语常用字,拼音为“xiāng”,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它位于《康熙字典》的申集之中,部首是“衣”部,笔画共有16划。在现代汉语中,“襄”字多用于人名或地名,如襄阳,是中国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因其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
在古代,“襄”字有多种含义。其一,意为辅助、帮助,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的“子犯谋曰:‘民未知信,未安其居。’乃出师次于城濮,与楚人战,大败之,获其军帅,遂定襄王。”这里的“襄王”即指周襄王,说明襄王得到了臣下的支持和帮助。其二,“襄”也有超越、超脱的意思,例如“襄陵”一词,原指洪水泛滥淹没山陵,后来也用来形容事物超出了一般的范围或水平。此外,“襄”还有穿戴、衣服的意思,如《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这里“衣之裳”就是给男孩穿上上衣和下裳。
在现代汉语中,“襄”字较少单独使用,更多的是作为地名或人名的一部分出现。例如,在中国湖北省,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襄阳,位于汉江之滨,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和文化重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总的来说,“襄”字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和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