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一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秋日黄昏景象。这句话的拼音如下:
落(luò)霞(xiá)与(yǔ)孤(gū)鹜(wù)齐(qí)飞(fēi)
接下来,我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句诗的含义和背景。
诗句解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意指晚霞满天,一只孤独的野鸭在天空中飞翔。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之美,还寓含着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远方的向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鹜”通常指的是野鸭或大雁,象征着漂泊无依的旅人。而“落霞”则常被用来形容夕阳西下时天边绚烂的云彩,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背景故事
《滕王阁序》是王勃于公元675年创作的一篇骈文,当时他受命为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的滕王阁撰写一篇序文。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王勃卓越的文学才华,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以及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一句,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
文化意义
这句诗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哲学的思考。在中国文化中,自然景观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抒发志向的重要载体。
总之,“落霞与孤鹜齐飞”这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