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之手。全诗通过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过往时光的无限感慨。诗中不仅有细腻的情感描写,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使得这首诗成为宋诗中的佳作。
原诗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首句“萧萧梧叶送寒声”,通过“梧叶”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仿佛能听到秋风吹过梧桐叶的声音,带来了秋天特有的寒冷。这里的“萧萧”不仅是指声音,更是一种心情的表达,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客情”二字,点明了诗人身处异乡,面对秋风,不禁触动了思乡之情。这不仅是对外在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内心情感的流露。
接下来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则转向对儿童捉蟋蟀的描述,这一温馨的画面与前面的孤独感形成了鲜明对比。夜深人静之时,一盏灯光照亮了篱笆旁,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与希望。同时,这也象征着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刻,生活中依然有美好值得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诗中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夜书所见》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