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尺寸OLED:面板厂商新蓝海?

导读 今天【中大尺寸OLED:面板厂商新蓝海?】登上了全网热搜,那么【中大尺寸OLED:面板厂商新蓝海?】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大家可以一起来...

今天【中大尺寸OLED:面板厂商新蓝海?】登上了全网热搜,那么【中大尺寸OLED:面板厂商新蓝海?】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具体都是怎么回事吧!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晨烨 “经过几年的时间,手机现在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化已经做得越来越好了,现在超过50%的屏幕都是OLED的。但目前在平板、笔记本电脑及显示器等中大尺寸设备上,LCD(液晶显示)还是主流,接下来,这部分增长会越来越快,中大尺寸设备OLED化的趋势是很明显的。”近日,在谈及OLED未来的市场方向时,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下称“TCL华星”)印刷OLED中心的中心长曹蔚然告诉记者。

根据知名市场调研机构Omdia的预测,2024年全球OLED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6.61亿部,渗透率增至55%。而从2023年至2028年,全球OLED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复合增长率预计只有4.74%,增速开始逐渐放缓。但与此同时,OLED在笔电、平板、电视等中大尺寸领域的应用却尚未形成规模,TrendForce集邦咨询资深分析师周诗博表示,OLED在中大尺寸屏幕上的应用渗透率目前徘徊在3%—4%之间。

在这种背景下,中大尺寸屏幕就为面板厂商提供了新的机会窗口,相关面板厂商开始争相加码、发力布局,多条中大尺寸OLED面板技术路线也随之成型。

比如,SamsungDisplay(下称“SDC”)正押宝QD-OLED(量子点有机发光二极管),其在韩国忠清南道投资4.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24亿元),建设全球首条8.6代OLED面板生产线,并计划于2026年量产,主要面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中尺寸市场;LGDisplay(下称“LGD”)则选择了WOLED(白光OLED)路线,专注在电视和显示器等大尺寸应用市场;10月,TCL华星的第5.5代印刷OLED显示面板产线开始试产;维信诺(002387.SZ)则在合肥建设8.6代AM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线,引入其自研的ViP技术,着眼于车载和IT等中大尺寸市场。

Omdia在最新发布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中指出,在2024年,9英寸以上的大尺寸OLED出货量预计将同比增长124.6%。

三位数的增长率意味着从韩国到中国的多家厂商要为进入这一蓝海而展开新一轮的持久战,中大尺寸OLED市场也将上演更加激烈的群雄逐鹿。

中大尺寸的蓝海

2024年,一桩显示面板产业内百亿元级别的并购案曾在市场上激起一阵不小的涟漪:作为全球最知名的显示面板厂商之一,9月末,LGD宣布将其位于广州的LCD工厂以15.4亿美元出售给TCL华星。

这是LGD位于中国国内的最后一座LCD工厂。在10月23日举行的LGD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该公司首席财务官金成铉(SunghyunKim)称:“关于广州LCD工厂的出售,流程已经启动,预计交易将在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

在电话会中,LGD的高管将这座LCD工厂称为“非战略性资产”。

而LGD的这次“割舍”并非突发之举,“卖厂”的背后,LGD面临的不只是持续亏损导致财务上出现的迫切需求,更是公司战略重心的转移。随着LCD市场利润的不断压缩,这家曾经的“液晶巨头”不得不选择主动“瘦身”,将资源聚焦到增长潜力更高的OLED业务上,尤其是在中大尺寸的显示面板市场。

从显示面板厂商的视角看,OLED在中大尺寸方向的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蓝海。在正常情况下,中大尺寸领域的显示并没有迫切的技术迭代需求,然而,随着LCD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开始逐渐走向“白菜价”,各家厂商们都开始面临财务压力。

10月23日,LGD披露的季报显示,该公司今年第三季度出现亏损80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159亿元),前三季度共亏损643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3.2149亿元);10月31日,SDC披露第三季度财报,该公司营业利润为1.5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7.916亿元),同比下降22.16%。

“第四季度,我们将继续扩大OLED业务结构,推动基本面和经营业绩的改善。”金成铉在LGD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强调称。

显然,通过推出更具附加值的OLED显示产品,以差异化的技术路线摆脱激烈竞争的LCD市场,是一条推动基本面改善的路径,尤其是在中大尺寸市场OLED出货量还较小的背景下。但OLED在中大尺寸领域的应用一直进展缓慢,并不是厂商们不愿意推动新技术,而是因为传统制造工艺存在一些天然制约。

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告诉记者,传统OLED生产工艺主要是“蒸镀”,即通过精密金属掩膜(FMM)将发光材料蒸镀在面板上,形成像素。这种方法在小尺寸屏幕上非常高效,但当尺寸扩大到中大尺寸时,FMM难以精确对位,导致良率下降、坏点增多,成本也随之显著上升。

此外,OLED面板在大尺寸上实现稳定的色彩显示和亮度控制也存在挑战,特别是对寿命、耐光性和封装技术的要求更高。这些因素使得OLED在大尺寸领域的生产变得复杂和昂贵,也导致面板厂商在大尺寸市场上推进较为缓慢。

三大技术路线

“现在已经量产的OLED技术有四个 , 三 星 的 QD-OLED、LGD的WOLED、TCL华星的印刷OLED、还有FMM-OLED,四个技术是真正能看到产品的。”曹蔚然表示。

而在其中,真正合适中大尺寸面板生产的技术路线,只有QD-OLED、WOLED和印刷OLED。CINNORe-search资深分析师刘雨实告诉记者,WOLED和QD-OLED采用了替代的工艺,即“开放掩膜”,绕开了复杂的对位要求。但这两项技术又有各自的的问题,其中,WOLED生产工艺复杂,良率提升较慢,这也使其制造成本相对较高;而QD-OLED在寿命、抗自然光干扰以及封装可靠性上仍待改进。

对比之下,印刷OLED这条路线看起来要先进不少,印刷OLED的生产方式类似喷墨打印,通过特制喷嘴将红、绿、蓝三种有机发光材料直接“喷”到显示面板的指定区域,省去了传统精密金属掩膜(FMM)对齐的繁琐过程。在传统方法中,大量材料在掩膜工序中被浪费,而印刷OLED则直接将材料精确地喷在需要的位置,材料利用率更高,生产成本也因此降低。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尺寸的屏幕,从小型智能手表到大尺寸电视、显示器,使其在中大尺寸OLED市场竞争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由最近发表的数据来看,(印刷OLED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内反射导致的光损失,使得光输出效率提高了1.5倍,孔径比增加了三倍,材料寿命提高了十倍,生产总成本降低20%。”周诗博说。

但周诗博同时也强调,印刷OLED材料开发仍有一定瓶颈,产能规模尚待提升。刘雨实亦表示,印刷OLED理论上拥有更高的材料利用率,并且可制造大、中、小、微全尺寸覆盖的产品,但相应的材料体系更加复杂,产品尚未得到充分的市场验证。“如果印刷OLED工艺能够顺利推进,且有更多厂商跟进,那么蒸镀工艺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被部分瓜分,甚至可能对液晶电视的市场份额产生影响。如果印刷OLED的成熟度提高且成本下降,其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林芝强调。

但刘雨实亦向记者表示:“全球目前 WOLED加 QD-OLED产能接近1400万平方米/年,其中80%以上为WOLED技术,占据体量优势。”“WOLED目前仍是OLED电视领域的主流技术,2024年OLED电视的出货中,我们预估WOLED技术的产品要占到53%的份额。另外,市场消息指出,三星和LGD正协商一项协议,计划由LGD在未来五年内供应500万片WOLED面板,供应期限至2028年。WOLED将与三星现有的QD-OLED产品相结合,根据不同尺寸和成本细分市场,借此扩大市场规模。”周诗博如是说。

刘雨实认为,以WOLED、QD-OLED和印刷OLED为代表的三大技术路线,对材料、设备均有各自的独特要求,都是各家厂商牵头供应链企业联合开发,并形成独家供应协议以及专利壁垒,未来随着市场继续扩大,或将通过专利授权、并购、合作等方式逐步发展出各自的技术阵营。“大尺寸OLED的下一步还是要继续补齐短板,提高寿命、亮度,并在大尺寸市场挖掘柔性显示、异形显示以及其他的应用潜力。”刘雨实说。

成本仍是关键

随着TCL华星的印刷OLED技术进入试产阶段,中韩厂商即将在中大尺寸OLED市场上再度展开激烈竞争,但从财务方面来看,国内的面板厂商显然比韩系厂商更先一步开始回暖。

10月29日,TCL科技(000100.SZ)发布的季度报告显示,其半导体显示业务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69.56亿元,同比增长25.74%,净利润为44.43亿元;10月30日,京东方(000725.SZ)发布季度报告显示,其第三季度营收超503.45亿元,同比增长13.61%,净利润为10.26亿元,同比增长223.8%。“2024年前三季度,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需求不振的影响,大尺寸面板需求依然低迷,但供给端竞争格局的优化及按需生产的趋势为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奠定基础,在下游备货需求季节性波动的影响下,电视面板价格在上半年温和上涨,自三季度小幅回落,目前呈持平态势。受益于硬件产品创新和换机需求的带动,中小尺寸面板产品出现结构性涨价后保持窄幅波动。”10月30日,TCL科技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总结前三季度面板市场的情况。

除了面板价格上涨、细分需求拉动外,A股市场上的显示面板企业能够快速稳住经营业绩还有一个原因:拥有稳固的LCD业务作为基本盘。

比起早已放弃LCD业务的韩系厂商,根据Omdia的调研报告,中国的面板制造商正在引领全球大尺寸LCD电视面板市场,京东方、TCL华星光电等企业已成为该领域的主导者,这些公司在65、75和85英寸液晶电视市场中占据了70%至85%的份额,并几乎垄断了超大尺寸(90至115英寸)液晶电视市场,占据接近100%的市场份额。

实际上,在TCL科技公告决定收购LGD在广州的LCD工厂时,就有许多投资者质疑,为什么要在显示面板行业由LCD向OLED迭代的关键时期,选择斥资收购被LGD“抛弃”的LCD业务设施?彼时,TCL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曾回应记者称:“在大尺寸和中尺寸领域,显示技术进入微迭代时期,LCD在长期内仍然是主流显示技术。”

原因也不复杂:成本。由于中大尺寸设备对良率、成本以及制造工艺的要求远高于小尺寸设备。尤其是在中尺寸的笔记本、平板电脑和大尺寸的电视市场上,OLED的高成本和制造复杂性,使得LCD在中大尺寸市场仍然占据着稳固地位。“由于OLED显示效果优异及制作成本较高被定位在高端电视产品,目前OLED电视面板和整机零售价约为LCD电视的3倍或是更高,虽然OLED电视市场仍存在增长机会,但成本问题在超大尺寸市场劣势更为明显。”周诗博称。

林芝则告诉记者,大尺寸方面,欧美和日本市场对OLED面板的需求较多,可能是因为这些市场对OLED的价格敏感度较低,更看重其画质表现。而在中尺寸OLED面板方面,市场主要集中在特定细分领域,如电竞和设计市场。这些用户对画质和高刷新率有较高要求,且对价格不太敏感,更注重性能的提升,以提升游戏体验和设计效率。因此,中尺寸OLED的需求更多是基于这些特定用途的需求分布,而不是区域性差异。“大陆市场的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对大尺寸OLED的需求需要通过降低成本来满足,例如将OLED电视的价格与液晶电视的价差控制在1.5到1.8倍以内,这样才可能在大陆市场打开局面。而在中尺寸市场,目前并无特殊的调整需求,因为这些产品是从高端细分市场切入的,待成本逐渐摊销、降低后,可能会向中低端市场渗透,类似于OLED在手机市场的推广策略。”林芝说。“新技术的市场接受度不仅取决于技术,还依赖于成本。只有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工艺优势才能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林芝向记者强调,不论是QD-OLED、WOLED还是印刷OLED,只有不断推动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OLED向中大尺寸领域快速渗透才会是大势所趋。

以上就是关于【中大尺寸OLED:面板厂商新蓝海?】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