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先别动

  • 发布时间:2024-06-07 21:51:44 来源:
标签:
导读 今天【打开APP先别动】登上了全网热搜,那么【打开APP先别动】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具体都是怎么回事吧! 1、经济观...

今天【打开APP先别动】登上了全网热搜,那么【打开APP先别动】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具体都是怎么回事吧!

1、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月芹 周悦 史额黎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遭遇?当你打开微博、抖音、知乎、今日头条、腾讯视频、网易云音乐、滴滴、美图秀秀、银行客户端,是的,不论你打开什么类型的APP,在等待开屏的数秒间,你明明什么都没做,可页面居然自动跳转去了淘宝、京东⋯⋯

2、这种情况在每年的“6·18”和“双十一”等重要的电商消费节点,会变得格外疯狂。

3、业内人士介绍,这是因为不同APP开屏跳转广告的触发机制不完全相同,有些APP只需要感应到轻微动作,例如用户处在走路等非静止状态下,就可能触发跳转。

4、因为“三高”的特征——投放频率高、误触频率高、跳转频率高,开屏跳转广告被用户长期诟病,但讽刺的是,这三项指标一定程度成为广告主、媒介、广告联盟和各级广告代理公司的关键绩效指标。

5、一群人的茫然,是另一群人的狂欢。

6、各大APP厂商忙于做大流量盘、回收数据、依据算法给用户贴上行为标签,更精准地将广告投放给目标人群。在产品体验和商业化的悖论里,终端用户能做的,似乎只有“打开APP,不要动”。

7、打开APP,不要动

8、APP的开屏广告不是新鲜事物,一般有两种形式,即全屏展示3秒的静态图片,以及播放不超过5秒的动态页面或视频。

9、早期的手机APP开屏广告为“全屏可点击”,由于全屏点击容易引发误触,降低了用户体验。2021年7月工信部发文后逐渐改为“局部可点击”、显著展示“跳过/关闭”标识。为了保证开屏广告的跳转效果,各大APP厂商又研发出了“摇一摇”“扭一扭”“前倾手机”等跳转形式。

10、在国际4A广告公司阳狮集团负责广告投放的陈琮解释,“摇一摇”广告的原理是调节手机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感应器等传感器,当手机的晃动幅度超出设定的参数范围,即触发跳转,因此不同APP触发跳转的敏感度也不完全一样。

11、陈琮已经对如何避开开屏跳转广告摸索出心得:“打开APP时尽量不要动,等3秒—5秒时间过去,或是在静止状态下精确点击‘跳过广告’。”

12、有观点认为,APP是开屏跳转广告的始作俑者,但据互联网营销技术专家付海军介绍,实际上,各大APP厂商的流量大多被批量售卖给广告联盟,“摇一摇”或者用传感器触发的跳转广告一般由广告联盟嵌入在APP内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决定,各大APP厂商并不具备对它的控制权。

13、尤其在“6·18”“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流量奇缺,所以广告联盟会给各大APP频繁投放开屏跳转广告。“整个6月、11月和12月,所有的投放都会给电商广告让路。”付海军说。

14、谁在投放开屏广告

15、陈琮所在公司做的开屏跳转广告项目中,广告主一般为重视电商生意的品牌,例如消费电子品牌和个护家清、美妆、食品、家装服饰等快销品牌。此外,也有一部分品牌来自游戏、文旅等行业。

16、除了行业属性,影响开屏广告投放的最主要条件是支付能力。国内4A广告公司的一位客户经理柯琳解释,开屏广告的曝光量较大,价格也比信息流广告等更贵,“一般是有钱的品牌才玩得起”。

17、某国际知名家电品牌的一位营销人员告诉经济观察报,为了和同行竞争“6·18”广告位,她所在的公司须提前数月和各大APP厂商签约,提前锁定广告资源。

18、具体来说,开屏广告主要有两种计费模式:一种是按曝光扣费的CPM模式,计量单位为每千次曝光;另一种是按投放时间收费的CPT模式,广告主可以选择在24小时内的任意时间投放广告,按地区、时间段计费。

19、选择何种计费方式,以广告主的需求为准,柯琳也会根据广告属性提供建议:CPM模式能精准地根据曝光扣费,一般量大、价格较低,适合品宣推广;而CPT模式适合在潜在客户聚集的城市或区域强制曝光,用户在特定时间内打开APP、看到广告时才收费,在这一时间段内收到多次广告展示的用户,也被计算为一个独立用户。

20、柯琳近期给一款中低端手机做过开屏广告投放,计划投放的渠道包括抖音、B站、快手等,“开屏形式选择静态图片或是视频的价格是一样的,价格不一样的点取决于买量的多少”。最终,客户在抖音投放了这款手机的开屏广告,每千次曝光约40元,即每个用户看到一次广告的成本约0.04元。

21、按天投放的CPT模式具有特定时间强制曝光的优势,广告费会更高,且全国普投和定向投放某个城市或区域的价格也不一样。某家互联网大厂广告部门的一位人士透露,她所在公司主流APP的开屏广告按天计费,100万元起步,一般只有快销品支付得起。

22、一位微盟集团人士补充,开屏跳转广告的启动门槛较高,即使选择按千次曝光计费,对购买量也有底线要求,有些APP或广告联盟要求客户在广告平台的账户内充值到500万元以上,才可以选择开屏跳转。微盟集团是一家电商营销运营服务公司,也是腾讯广告的核心代理商。

23、标签人:“猜你喜欢”

24、开屏广告也有“猜你喜欢”的机制。

25、陈琮解释,在广告投放的“冷启动”阶段——通过小批量投放,测试新平台的用户属性,如果一位用户终端出现了多次广告跳转,系统可能会默认他为商品的潜在客户,为他贴上标签后又将他“卖”给同类型广告主,“你看了5次广告,APP会认定这一时间段的流量很大,因此不同的广告商都挤去买这一广告位,APP收的钱多了,你看的广告也会越来越多”。

26、但问题在于,这类跳转很可能是用户误触的结果。更有说服力的方式,是更精细化地贴上潜在用户的标签。

27、有些APP还能精细地对广告数据进行回收,把广告投放后产生的指标打包给广告主,例如,哪些用户提供了5秒的开屏有效观看时长,哪些用户完成了跳转、做了商品收藏和加购等动作。在广告主眼里,这类被标签化的用户,就是更优质的投放对象。

28、多位互联网广告从业人士均向经济观察报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广告主选择某个APP投放,主要考虑它能带来多少流量(如日活跃用户数等)、用户画像与产品目标人群的契合度,以及APP内部对数据回收和分析的精细化程度等。

29、而在众多互联网公司中,“字节系和腾讯系几乎以断层领先的优势,正抢占更多流量,同时优化用户数据,卖给广告主们。小红书也在奋力追赶。”柯琳说。相比之下,微博、搜狐等内容平台对数据的分析、利用不够精细化,加上自身平台流量有所下滑,广告主对他们的投放意愿、出价金额也下降了不少。

30、头部互联网大厂的APP几乎都有一套自己的广告受众筛选和数据分析机制,目的是帮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在用户池里找人,有效触达人群,提高转化率。

31、有的App后台可以监测和筛选用户的行为,例如在近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时间段内,用户的所有可被记录的线上线下行为轨迹。从行为、兴趣、意向三个维度,这些APP结合分析用户中短期行为与中长期兴趣爱好,更精准地找到特定人群。

32、前述微盟集团人士解释,比如用户近3个月内在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通过微信授权登录,相关APP就可以抓取部分行为,了解用户曾关注过哪些方面的信息,比如他们是否对美妆、旅游等感兴趣,通过筛选后,再投放相关广告到用户的手机上。

33、该微盟集团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展示的腾讯广告平台“如翼”的投放界面显示,广告投放人员可以在“标签广场”中选择游戏、交通、电商、旅游等行业板块,仅行业标签就有3298个。

34、以游戏板块为例,广告投手可以根据游戏消费能力、小游戏用户、小游戏机型、手游细分画像等,进一步筛选目标人群。交通板块又将用户分为有车人群、二手车人群、购车潜客等类别。广告投手还可以在“旅游”一栏选上“去过”“想去”“酒店”相关标签,筛选掉一批从未旅游的人群。

35、柯琳在做广告投放时,常规操作便是在APP的广告平台选定多个标签,形成合集,制作“人群包”,例如在投放手机广告时可以选“换机高潜用户”标签,筛选出近一年没有买过手机、曾搜索过手机产品的人群。

36、但具体搜索过多少次才会被定义为潜在客户,每个标签的计算逻辑是什么,这些标签的解释权在广告平台方。广告公司的人员只能看到每个标签下有多少人。

37、打几次广告能成交

38、目前,抖音、微博等头部APP都没有对开屏广告的每日展示次数设置明确上限。这意味着,只要广告主继续投放广告,并且广告符合平台的投放规则,每位用户每天都有可能看到多次开屏广告。

39、不过在有限的预算下,广告主或广告代理公司都有一杆秤,去平衡开屏广告投放频次和效果。广告主希望用户刷到品牌开屏广告的次数上限一般是多少?柯琳的答案是8次。

40、具体曝光次数要依据品牌所处阶段而定。柯琳以字节跳动提出的广告营销理论举例,字节系广告平台巨量引擎将用户分成O机会人群和A1人群—A5人群。其中,O机会人群是不经意刷到广告、对品牌没什么认知的用户;A1人群—A5人群分别是了解人群、吸引人群、种草人群、购买人群和复购人群。“一个广告要打几次?要看这个品牌现阶段的目标是什么。”柯琳解释,一般像腾讯、字节这样的大平台还会提供数据云图,列出每一层级的人群有多少。品牌尤其需要抓住A3人群,他们是有主动搜索、加购物车等行为但尚未购买的消费者,也是品牌需要重点推进转化的人群。

41、有的品牌只需要打1次广告就能促成成交,有的需要3次、5次。不过,柯琳所在公司目前针对同一客户人群投放同个品牌的开屏广告,最多没有超过8次。

42、开屏跳转是效果最好的广告形式吗?

43、陈琮说,相比开屏跳转广告,达人在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平台发布视频、种草文案的转化率更高,还可以根据达人推介的内容,再加推信息流广告给用户。

44、陈琮常常需要和广告主提前解释,不要对开屏广告跳转到第三方平台的最终转化数据抱有过高期待,开屏广告的主要作用侧重于品牌宣传和曝光,通常仅作为广告投放方案的一部分,想要真正“拿下”消费者,还得在APP内的其他点位投其他类型广告,反复触达用户。

45、平台选择题:商业化vs用户体验

46、APP的过度商业化,如开屏广告乱跳转等问题,近年已多次引发用户吐槽。如何在广告投放和用户体验之间寻求平衡,是各大APP厂商思考的命题。

47、某家头部互联网大厂的一位广告数据分析师直言,商业化和用户体验永远是个悖论,如何选择取决于各公司内部的重视程度以及企业文化。多位互联网广告从业人士表示,字节系对商业化比较重视,所以提供广告产品资源就很丰富;有部分APP对用户体验更看重,一天对单用户只能弹出2次—3次广告,如高德地图;而腾讯系的部分APP比如微信,从未在开屏页展示过商业广告。

48、前述互联网大厂广告部门人士也补充,她所在公司内部有专门研究产品用户体验度的部门,当月度、季度的用户活跃数据往下掉时,该部门负责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比如广告部门提出APP的商业化指标过高,该部门就会模拟对应的月活数会达到多少,从中寻找那个拐点。

49、理想状态下,各大APP厂商既需要让广告收入最大化,又需要最大程度维护用户体验。

50、值得关注的是,当各行各业把“降本增效”作为关键战略时,外界普遍认为处于下游的广告行业将不容乐观。但数据显示,多个内容型平台2024年第一季度的广告收入出现飞涨,B站、快手、腾讯的广告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31%、27%、26%。

51、前述互联网大厂广告部门人士解释,广告业务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的“现金奶牛”,当其他业务增长逊色时,广告部门必须努力开放更多的流量接口,或是开发更多的广告资源。

52、而当消费市场不景气时,一线品牌也需要尽早抢占市场份额,保持更大的曝光度。前述国际知名家电品牌的营销人员透露,今年她所在公司的营销预算有所缩减,但在头部媒介投放的互联网广告却增加了,同时缩减了在小平台的广告投放。该品牌的原则是“花每一笔钱,要能看到收益”。

53、(应受访者要求,陈琮、柯琳为化名)

以上就是关于【打开APP先别动】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