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繁花》的三重奏】登上了全网热搜,那么【《繁花》的三重奏】具体的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具体都是怎么回事吧!
1、条形码/文 《繁花》落幕,余味未尽。
2、一方面,它秉持文化符号的作用,将上海这座城市勾芡得十分入味,本地人和背包客齐齐聚拢在黄河路,率性开启一场又一场citywalk,排骨年糕、“宝总泡饭”、海宁皮草……人们心甘情愿地短暂回归消费主义,购置剧中同款,只为重温时代下的旧有风姿。《繁花》以更为全面的视角建构出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最为罗曼蒂克的意象,引人遐想无穷。
3、一方面,对于行业和创作者而言,《繁花》留下了颇多启示,作为一部并不那么符合下沉市场审美偏好的剧集,《繁花》在抖音、B站等平台上的数据却异常火爆,在小红书,仅#繁花#tag下的笔记就多达128万+篇,而抖音#繁花#话题的播放量更是早达百亿。
4、除此之外,《繁花》更是一块难得的拼图,继《山海情》《风吹半夏》《漫长的季节》等剧之后,又一次狠狠补足九十年代图景,将那个年代的前沿众生相悉数呈现在观众眼前。
5、《繁花》之前,是时代浮世绘,《繁花》之后,是创作的灯塔,这是《繁花》展演出的曼妙三重奏。
6、一次处处“响”的漂亮创作
7、《繁花》自开拍之初,就已备受期待,一来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原著小说,既有严肃小说之实,又有市井杂文之味;二来导演王家卫,此前作品皆是文艺气质更为浓厚的电影,他能否拿捏住剧集的调性,也成为了不少观众最为好奇的事情。而后辗转数年,剧组面临的争议和讨论一直没有消减。好在最终,《繁花》的影像视觉和文本表现,让之前的质疑烟消云散。
8、抽帧、光影等独属于王家卫影像风格的元素,在《繁花》中被一以贯之地保留,构图华美,充满巧思,调度精准,色调浓烈暧昧,颇有上世纪九十年代港片风姿,影像上的特色也成为了这部作品最为浓烈的符号之一。
9、《繁花》的成功,自然带给了行业和创作者相当多的启示。
10、其一,《繁花》并不是一部在固有观念里符合下沉市场人群观看口味的剧集。它不是一部大男主爽剧,虽然以宝总为主视角切入,虽然宝总在短时间内就积累了不少家产,但这并不是《繁花》真正着墨的地方;同时,《繁花》也不意在描摹几位妙龄女性和金融新贵之间的暧昧情爱,而是透过宝总的眼,娓娓道来几位女性的变与痛、爱与愁,甚至于除了宝总、玲子、汪小姐和李李之外,爷叔、红菱、强总等人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可以说,《繁花》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时代群像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11、除此之外,无论是吴侬软语本身所带来的陌生化,还是其中诸如“不响”等稍显晦涩的台词,对于普罗大众而言,《繁花》的观剧门槛自然不言而喻。但能够引发不同圈层受众的热烈讨论,恰恰表明影视艺术本就是雅俗共赏的,不同圈层的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喜好,这才是一部爆款剧集所应具备的“兼容性”。由此带给行业以及创作者的强心剂便是:摈弃互联网大数据式的创作思维,以真正意义上的好内容、好创作为核心来开发项目,依然是最强劲的爆款根脉。
12、其二,基于剧作本身,《繁花》给我们做了一个十分漂亮的范例,即创作骨架上呈现出的结构优势。《繁花》原著实际上还有沪生、小毛两位男性主角,但在剧中,从头至尾出现的男主角,只有阿宝一人。这样的取舍一方面让结构不至于松散,围绕一位绝对的男性主角铺陈其余各有特点的群像,另一方面,通过阿宝其人的浮沉,也能够突出《繁花》的底蕴:时代涌动下的个人起落。
13、除此之外,如何创作时代群像以及如何恰如其分地调动老演员的神采与质感,同样值得关注。群像戏难就难在要么平分秋色,缺少主角光环,要么只有寥寥几人活色生香,其他人都是脸谱化人物,但《繁花》中通过极为精准的人物细节和扎实的人物关系,以极少的笔墨便勾出爷叔、金花、红菱等人或好或坏的立体暗影,这其中自是包含了创作者极强的观察力和共情力。群像戏之外,如何更好地使用老演员,导演王家卫也颇有心得。爷叔的扮演者游本昌,人们对于他最深刻的记忆便是《活佛济公》里的济公,没有人能够想到,他在90岁高龄下,还能够演绎出如此细腻精准的角色,这便是导演眼光的毒辣。
14、在电影领域,导演王家卫是一位肆意洒脱的人,而这次《繁花》有了剧集领域新的骨架与叙事,编剧秦雯应该消耗掉了无比多的心力;在每一帧光影构图美到极致的背后,《繁花》的摄影指导不再是王家卫导演的御用摄影指导杜可风,而是颇有锐气的陈诚与金晨煜,美术指导也是贡献了《妖猫传》的屠楠先生,剪辑指导也是和宁浩导演合作过每一部作品的杜媛女士,服装设计则是凭借《邪不压正》惊艳过很多人的董仲民先生……可以说《繁花》也是香港影人和最优秀的内地影人通力合作的一次范例。
15、构建最罗曼蒂克的上海图景
16、我们再回归《繁花》本身,讲讲其中蕴藏的“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便是王家卫和金宇澄脑海中90年代的上海图景。
17、90s的上海图景最为鲜明的特点,便是盎然的生机。而在观看《繁花》时,我们很难不被其中描绘出的那种“生机”所打动,那是时代的活力,也是青年人的活力,是不那么正确,但轻盈得让人忍不住放声歌唱的活力,当这种“活力”与罗曼蒂克勾连在一起,一幅最生动的九十年代上海图景便诞生了。
18、某种程度上,《繁花》构建出了关于上海最为罗曼蒂克的意象,这种罗曼蒂克由两个切面折射而成。
19、第一个切面,便是九十年代上海经济腾飞所带来的蓬勃。《繁花》中的红男绿女,不用如当下的年轻男女一般,在职场拼命内卷,在求职app上投递无数简历,他们传递出的是更为惬意的“wlb(工作与生活平衡)”状态,宝总搞金融,玲子李李开饭店,汪小姐做外贸……那时候的上海,似乎遍地生钱,哪里都是机会。
20、这是改开后时代带来的巨大红利,也是如宝总、汪小姐这样的弄潮儿们,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获得的命运馈赠。
21、但罗曼蒂克总归是短暂瞬时的,最终,他们拥抱过巨大的财富,也经历过失败。有的人离开上海,有的人遁入空门,有的人失意退场,有的人破产跳海。时代轰隆隆向前,似乎没有带走任何一片旧有的瓦砾,但我们无法断言,这些人是被时代的巨轮碾轧的失败者。因为在盛放之时,每一朵花都曾经闪耀过。正如金宇澄所说,“繁花就像星星点点生命力特强的一朵朵小花,好比树上闪烁小灯,这个亮起那个暗下,是这种味道”。
22、《繁花》中第二个罗曼蒂克切面,来自“罗曼蒂克”的本义:饮食男女生起暧昧、勾连牵扯,最终消去痕迹、隐入世间。《繁花》中的男女之情,不着痕迹,不露声色,始终是缱绻的,就连暧昧也仅限于拥抱,点到即止。
23、暧昧是忽明忽暗的烛影,而三位女性也是飘忽不定、来去自由的风。无论是神秘莫测、只有寥寥几笔前史的李李,还是一路攀爬、不要凯迪拉克的汪小姐,又或者是留在宝总身边,只是为了让他借着自己的气运事业一帆风顺的玲子,在爱情中,她们的面貌全然不同,命运也百转千回。至于宝总,自然也是芜杂不清的,他既有情义,也有风度,但即便如此,也难免在感情中拖泥带水。
24、时代映像达到新高点
25、《繁花》建构出了关于上海九十年代最罗曼蒂克的意象,在我们为其作出这样的注解后,事实上也从侧面印证出《繁花》更丰满的价值,它使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内地的面貌更加完整清晰。何为时代面貌?一则全景式的社会图鉴,一则细节处的个体描摹,两者共同组成了时代的面貌。
26、同样发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繁花》与《山海情》《风吹半夏》《漫长的季节》等剧相比,其故事底色似乎更加“虚指”。比起《山海情》坚硬的沉重苦难、《漫长的季节》体制的轰然倒塌、《风吹半夏》创业的一波三折,《繁花》是一首高亢哀怨的挽歌,破产后的A先生,葬身大海,还有无数因为股灾家破人亡的人们,这些苦痛的现实,在《繁花》中并非没有体现,只是以更为文学化的手法,被揉进每一寸影像、每一句台词里。它们恰恰是一种镜像、一种互文关系,共同映射出的,是名为大时代、巨体制的庞然大物。
27、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先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有波及全国各地的国企下岗潮,而后上海陆家嘴金融业蓬勃开展,西北落后农村开展脱贫攻坚战……《山海情》中的九十年代是一种“乡土中国”的具象化呈现,《漫长的季节》则对应工业浪潮的衰退,《风吹半夏》呈现出那个年代现代化进程下所必然遭遇的暗面与挫折,而《繁花》自然是现代都市的繁华缩影,金融业、外贸业,上只角、下只角,商战只在眨眼之间。时代的瞬息万变通过这么多部虚构作品,体现得淋漓尽致。
28、当这样的瞬息万变降临在个体之上,便汇聚成一粒硕大的砂石。《漫长的季节》中,王响上一秒还是“王师傅”,下一秒却沦为下岗职工;王阳梦想成为诗人,最终却殒命桥下。《繁花》中,爷叔蹲过监狱,投机倒把过,最终凭借老到的投资眼光,帮助阿宝打下稳固的金融帝国;而阿宝一夜暴富,最终又一夜倾家荡产。这样一老一少的对比,实际上将时代面貌之下的残酷刻画得极为逼真。
29、人在时代动荡面前,机会无数,变故无数。也因此,这些作品共同呈现出了一个相对而言更为完整、复杂的九十年代,在祛魅和赋魅之间,时代面貌逐渐完整,它关乎体制,关乎个体,关乎工厂,关乎土地。
30、可以说,三重奏恰恰是《繁花》,是金宇澄,也是王家卫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反刍,是一种对往昔岁月的缅怀,当更年轻的人们去观看《繁花》时,何曾不是抱着隔岸观火的复杂心理?没有经历过传奇,但传奇却曾经真切降临过,这对于身处当下时代的年轻人,的确是一种巨大的落寞与遗憾,但好在借由《繁花》,我们总归获得一侧视角,去重新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与呼吸。
31、图片来源:《繁花》公开海报
以上就是关于【《繁花》的三重奏】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