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将覆盖四大经济圈和100个枢纽

导读 2月24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外发布,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面向四大经济圈和100

2月24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外发布,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面向四大经济圈和100个交通枢纽城市

《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及枢纽港站“三位一体”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建设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加快建设20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80个左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进一批国际性枢纽港站、全国性枢纽港站建设。

发力交通运输智慧化

此次《纲要》延续了2019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思路,提出要注重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和智慧发展。

要提升智慧发展水平,就要加快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利用卫星通信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高分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行业应用,打造全覆盖、可替代、保安全的行业高精度基础服务网。同时,还要加强智能化载运工具和关键专用装备研发,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化通用航空器应用。

实际上,近年来汽车智能网联化正在快速推进,据高工智能汽车的数据,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出台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在此背景下,《纲要》将优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布局放在首要位置,满足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

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利好多个城市

《规划》旨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结合未来交通运输发展和空间分布特点,将重点区域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级划分为3类。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极,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地区、哈长、辽中南、北部湾和关中平原8个地区作为组群,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山西中部、天山北坡、兰西、宁夏沿黄、拉萨和喀什9个地区作为组团。

按照极、组群、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强度,打造由主轴、走廊、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加快构建6条主轴: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极之间联系,拓展4极辐射空间和交通资源配置能力,打造我国综合立体交通协同发展和国内国际交通衔接转换的关键平台,充分发挥促进全国区域发展南北互动、东西交融的重要作用。

加快构建7条走廊: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极的辐射作用,加强极与组群和组团之间联系,建设京哈、京藏、大陆桥、西部陆海、沪昆、成渝昆、广昆等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的交通走廊,优化完善多中心、网络化的主骨架结构。

加快构建8条通道:强化主轴与走廊之间的衔接协调,加强组群与组团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联系,加强资源产业集聚地、重要口岸的连接覆盖,建设绥满、京延、沿边、福银、二湛、川藏、湘桂、厦蓉等交通通道,促进内外连通、通边达海,扩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交通网络覆盖。

此外,《纲要》指出要推进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推进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推进智慧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