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讲究多方式拿地 2021年更关注22城的集中供地

导读 2016年开始,楼市的节奏就变得非常快,既往的经验主义变成了尴尬的存在,新生代的认知却又一次次得被鞭打颠覆。本文就是理一理,2016年到20

2016年开始,楼市的节奏就变得非常快,既往的经验主义变成了尴尬的存在,新生代的认知却又一次次得被鞭打颠覆。

本文就是理一理,2016年到2021年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变化,为经验主义及后喻主义者都梳理梳理。

变化6(城市群概念):2016年炒翻了各路城市群,2021年还是长三角城市群是王道

2016年,是城市群按地图炒房崛起的元年,各种噱头各种炒,京津冀、大湾区已经不是事,川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华中城市群、淮海城市群,一个个此起彼伏,在二线大城市周边布局、赌城市化扩大加速是当时各家开发商的共识,所以也就有了华夏幸福的各种小镇,在北京周边的各大县城因为容易勾地,一圈大几十几百平方公里。

2021年,熙熙攘攘之后一地鸡毛,基本上只剩下长三角城市群了,以及大湾区U字形,其他的地方,说还是在说,但信不信、信不信。

变化7(拿地方式):2016年讲究多方式拿地,2021年更关注22城的集中供地

2016年,因为招拍挂拿地非常困难,价格奇高无比,所以为了低成本拿地,开发商们积极突破,寻求各种可能的办法,只要能拿到项目,都会尝试,甚至专门成立一个非招拍挂拿地的部门。

2021年,招拍挂拿地更加困难,但开发商们的兴趣,却还是集中在22城的集中供地中如何能浑水摸鱼,捞到相对便宜的地。因为经过5年的试错,让大家明白了,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变化8(合作):2016年合作少、宁愿贵点也要自己玩,2021年3家不算多、5家也常见

2016年,市面上合作其实并不多,估计20%-30%的合作率吧,大部分开发商都宁愿自己单独操盘,因为一旦合作起来,要分操盘权,几家人一起还要磨合理念内耗起来大家都觉得没意思。

2021年,市面上的单独开发其实并不多,估计20-30%的单独率吧,就算某家企业拿到地了,也会考虑对外开放股权。对卖家来讲,拿的地价格不低,开放股权有利于分担风险,对买家来讲,市面上拿不到地,有人愿意开放股权,只要不亏,就应该谢天谢地得跟上。更不用说那些拍前拍中已经谈好的合作了。

变化9(方案):2016年一套标准方案全国复制,2021年产品标准化下的每块地都要量身定制

2016年,讲的高周转,是供应端的高周转,那种压缩报规时间的极致高周转,都想着拿地即开工,所以恒大们做了一套全国复制的户型图,拿了地就套着用。但是讲道理,当年的市场是真的好,你的户型做的再搓,都会有人埋单,实在不行价格便宜点,绝对不会卖不出去。户型啥的真不是需要考虑的点,核心矛盾是能确保房源供应的出来就行了。

2021年,讲的高周转,是需求端的高周转,是那种房子一出来就得卖掉的高周转。年代变了,现在大部分城市都是买方市场,房子出来后如果户型太挫了,价格再便宜都很难,所以得讲究一下。对市场要充满敬畏,所以很多公司就出来了客研部门,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主要客户少了,不能再回到以前无脑造房的时代了。

变化10(分销):2016年很多人会问分销是啥,2021年分销已经垄断了很多城市

2016年,销售上压力并不大,部分公司都是靠自己的团队,也有不少依靠代理,反正就是找人在案场当值,来了客户就卖嘛,出门找客户的有,但也不多。当年的分销,印象中貌似都是集中在海南这种地方。

2021年,坐在案场不出门拉客户,对于很多城市的楼盘来讲,就是死路一条。当然也有杭州这种奇葩城市,销售们动不动就拉几个500人群来讲下摇号规则。大部分城市客源稀少,得靠中介把二手房客户不断转化过来。不知不觉中,流量的导入逐渐变成了分销的专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