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现象主要集中在2007年至2008年以及2010年至2011年这两个时期。其中,2007年和2008年的通货膨胀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引发了广泛关注。
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8%,2008年更是达到了5.9%。这一轮通货膨胀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国际原油和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以及国内经济过热导致的需求拉动型通胀。当时,猪肉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大幅攀升,成为推高CPI的重要原因。为应对通货膨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以及加强市场监管等。
此外,在2010年至2011年间,中国再次面临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CPI在2011年一度突破6%。这次通胀与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国内货币供应量偏多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总体来看,中国在过去十几年间经历了多次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周期,政府通过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和其他调控手段有效控制了物价水平,保障了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