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遏飞舟”出自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原文为:“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其中,“浪遏飞舟”这四个字形象地描绘了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划船的情景,表现出一种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具体来说,“浪遏飞舟”的意思是大浪阻挡住了飞速前进的小船,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水流湍急的程度以及行船者与自然搏斗的勇气和力量。“浪”象征着社会变革中的重重困难,“飞舟”则代表革命者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畏的斗争精神。整句话不仅展现了作者青年时代的豪情壮志,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挑战时要敢于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实现理想目标。这种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