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一二·九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青年学生发起的一次大规模抗日救亡运动,发生于1935年12月9日。当时,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国民党政府却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对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为纵容姑息,国内民众的抗日热情日益高涨。
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的大中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冲破反动当局的封锁,举行示威游行,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这次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响应,形成了全国性的抗日救亡高潮。它不仅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中国的野心,也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激发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决心。
一二·九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青年学生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它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为后来全面抗战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场运动体现了中国青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铭记历史、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