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的一篇经典篇章,生动描绘了长江三峡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四季变化。全文以简洁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三峡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人文风貌。
文章开篇即点明三峡的位置:“自三峡七百里中”,勾勒出其狭长而幽深的地形特点。接着,作者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来形容两岸群山相连,几乎没有中断之处,展现出三峡的雄伟气势。随后,他通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进一步强调山势之高峻,将阳光遮蔽,让人感受到一种压迫感与神秘氛围。
在描写水流时,郦道元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夏季洪水泛滥,江水上涨淹没丘陵,船只无法通行,凸显出三峡险峻的地势和湍急的水流。而到了春冬之时,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澈见底的白色急流与碧绿的深潭交相辉映,倒映着周围的山峦树木,构成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卷。
最后,文章以“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收尾,不仅描绘了秋天特有的寂静与寒冷,还借助猿猴的啼叫渲染出一种孤寂悲凉的情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
总之,《三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刻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古人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智慧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