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得而犯邪”的“邪”在古汉语中通常有两种读音:一是读作“xié”,二是读作“yé”。在这句话中,“邪”读作“xié”,意思是“非正”的意思,表示不正当或不正确的状态。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强调的是君子对于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的敬畏,而小人则因为不了解天命而无所畏惧,甚至轻视大人和圣人的教导。
文章: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在《论语》中,“可得而犯邪”这一句表达了对不正行为的批评和对正确行为的推崇。这句话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应当遵循正确的道路,避免做出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
首先,“可得而犯邪”中的“邪”字体现了对错误行为的警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诱惑和挑战,有时可能会一时迷失方向,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防止自己陷入错误的行为之中。
其次,这句话还强调了对正确行为的坚持。君子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懂得敬畏天命、尊重权威以及遵守圣人之言。这些品质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从而避免走上歧途。
总之,《论语》中的“可得而犯邪”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训诫,更是对我们修身养性的一种指导。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